如果,你发现客户不再为你曾经的王牌课程买单,不是因为课程不好,而是因为游戏的规则彻底改变。
两大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夹击我们:
1. 企业培训预算普遍下滑: 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首先砍掉的就是被视为“成本中心”且ROI模糊的传统培训。
2. 学习形态彻底颠覆: 我们不禁要问:当员工遇到难题时,第一反应是打开那尘封的线上课程库,还是直接向ChatGPT/豆包提问?
那个靠信息差、靠标准课纲、靠名师资源的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帷幕。我们必须进行一次壮丽的“大迁徙”,前往“新大陆”。这场迁徙,不是修补补,而是彻底的基因重组。
一、传统模式的“失速”:我们为何要变革?
传统的培训模式有三个典型的“时代病”:
1. 滞后性:业务问题已经迭代了三次,培训课程才刚刚上线
2. 隔离性: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培训内容无法精准匹配千变万化的实战场景
3. 被动性:员工像被填喂的“鸭子”,缺乏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二、核心变革:从“测评考练学”到“问/练”模式
AI的到来,将学习这个“系统工程”彻底“原子化”和“场景化”了。
旧范式:测-评-考-练-学
路径长:先测评短板,再评估需求,然后学习,接着练习,最后考试。流程繁复。
推力为主:由培训部门推动,员工被动接受。
以知识为中心:目标是掌握一套预设的知识体系。
新范式:问 / 练
路径极短:遇到问题?直接“问”AI助手,获取精准答案和方法。需要提升技能?进入模拟场景“练”,在AI教练的反馈下循环迭代。
拉力为主:由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即时触发,是强烈的自我驱动。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目标是搞定眼前的任务,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自然结果。
”问”是获取知识的即时接口,是“学”的终极简化。
”练“是固化技能的最佳路径,是“考”与“评”的深度融合。

三、深度融合:工作流与场景流如何成为新课堂?
“问/练”模式要生效,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能否嵌入员工的“工作流”和“场景流。”
工作流嵌入:让AI成为“数字副驾”
场景: 一名销售正在撰写一封复杂的客户提案。
传统培训:他可能需要去学习一门《高级商务写作》课程。
AI培训: 他直接在Word或飞书里,对集成的AI助手说:帮我把这三点技术参数,用客户能听懂的语言重新阐述,并突出其商业价值。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瞬间完成。
场景流构建:让AI成为“私人教练”
场景:一名新晋经理需要主持一次艰难的绩效面谈。
传统培训:参加《管理者沟通艺术》工作坊,进行角色扮演。
AI培训:他进入一个AI智能体/AI助手,与一个由AI驱动的、情绪多变的“虚拟员工”进行面谈。AI会实时分析他的语言、情绪并给出反馈:你刚才的批评过于直接,尝试先用一个具体事例肯定他的贡献。
四、培训人的行动指南
面对这场变革,我们该如何转身?
1. 打造企业“智慧大脑”:将企业知识、优秀案例、流程制度“喂”给AI,打造一个能随时响应员工“提问”的、活的知识库
2. 设计“练”场而非“考”场:投资或开发基于AI的模拟培训系统,重点关注高频、高价值或高风险的业务场景(如销售、客服、管理、安全操作等)
3. 转型为学习体验设计师:你的工作不再是讲课,而是设计能让员工沉浸其中的“问”与“练”的交互式体验

五、重新定义课程:我们从“课程贩卖方”走向“绩效赋能伙伴”
将宏大的“课程”解构为无数个“场景化微能力单元”,并为其配备AI问答库和模拟练习器。
核心转变是:从“交付课程”到“交付结果”。
客户不在乎你上了多少课,而在乎你解决了多少问题,提升了多少效率,规避了多少风险。
旧价值主张: “我们为您提供《卓越领导力》系列课程,共8天,由XX名师授课。”
新价值主张: “我们帮助您在3个月内,将新任经理的团队决策效率提升20%,通过嵌入其工作流的‘AI教练’和关键任务模拟来实现。”
战略调整:立即成立“绩效咨询”团队,先诊断客户业务痛点,再提供融合了AI工具、流程优化和微学习的综合解决方案。培训只是手段之一,而非全部。
六、产品战略大迁徙:从“大象”到“鱼群”
过去我们售卖的是几门精心打磨的“大象级”核心课程,厚重、完整、价格高昂。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拥有一群敏捷、精准的“鱼群式”产品组合。
迁徙方向一:产品“微化”与“嵌入化”
行动: 将传统课程“原子化”解构。一门《大客户销售》课程,可以解构成100个销售场景的“5分钟话术指南”、“15分钟案例拆解”和“AI情景问答库”。
交付: 这些微产品不再是一个LMS(学习管理系统)上的课程,而是嵌入到企业的CRM、钉钉、企微里的“知识插件”。销售在见客户前,能随时随地点开调用。
迁徙方向二:产品“智能化”与“场景化”
行动: 大力投资或合作开发“AI模拟训练器”。针对客服、管理、医疗、谈判等高频交互场景,打造高仿真的练习环境。
交付: 售卖的不再是课程,而是 “AI教练席位” 。学员可以724小时与AI进行无限次练习,并获得个性化反馈。这才是“练”的终极形态。
迁徙方向三:产品“即服务化”
行动: 将一次性项目制收费,转变为“年度赋能订阅费”。
交付: 客户支付年费,获得的是我们提供的一整套“问与练”的赋能生态:包括不断更新的AI问答库、一定时长的AI模拟训练、定期的场景化微课推送以及数据复盘服务。
七、营销与销售大迁徙:从“推销课程”到“展示效能”
当产品形态变了,营销方式也必须改变。
营销内容化: 与其花钱投广告,不如将你的核心能力“内容化”。打造一个垂直领域的“AI赋能助手”或“场景练习”小程序,让目标客户免费体验。让产品本身成为最犀利的营销工具。
销售咨询化: 销售人员必须成为“绩效诊断师”,用我们打造的AI工具现场为客户演示,如何解决他们一个具体的、棘手的业务问题。
案例数据化: 新的案例展示不能再是“学员感言”,而必须是 “数据面板” :“使用我们的AI谈判模拟器后,客户A的销售团队成交率提升了15%,谈判周期缩短了3天。”
八、穿越生死线,成为新物种
这场大迁徙,绝非易事。它意味着要颠覆我们赖以成功的旧模式,要投入不确定的新技术,要重塑团队的能力模型。
未来,不会属于那个做了最多课程的公司
而会属于那个最懂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员工日常“一问一练”的公司
AI没有让培训消失,而是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无处不在。它从一场需要盛装出席的“正式晚宴”,变成了随时可以取用的“自助快餐”和“私厨教练”。
未来,衡量一个组织学习能力的,不再是其课程库的容量,集中面授的天数/人数,而是其员工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通过练习解决问题”的效率。
告别ADDIE、培训体系的沉重肉身,拥抱其敏捷的灵魂。让我们将培训融化在工作的每一次“提问”与每一次“练习”中,这才是AI时代企业学习的终极未来。
来源:摩博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