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有关低空经济文章推荐
-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
- 人工智能赋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未来方向、
- 低空经济的背景、内涵与全球格局
- 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

促进低空经济多业态融合健康发展
——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张铁柱、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 王玲
目前,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国迅速兴起,其发展令世界瞩目。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及综合服务等产业。低空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含量高,涵盖多个前沿领域,应用场景广泛,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是一种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但是,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市场驱动特征,创新驱动相对滞后,本质上还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卷问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
推动低空经济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多业态融合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环境融合、空地融合及能源融合。在管理和政策方面,二者深度融合势在必行,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管理与政策的创新与细化。低空经济的发展究竟需要构建一个怎样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针对低空经济综合性特征及其发展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性,应尽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协同构建低空经济新型跨学科组织,破解综合交叉难题。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以确保低空经济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通过产教融合策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此外,需要进一步深研低空经济空地融合与场景匹配、绿色能源支撑、载体工况特点及基本要求、供能侧复合与动力侧耦合、电池护照的实施及电池超充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张铁柱,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山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博导,山东理工大学原校长。全国最早从事混合动力车辆及工程机械优化设计方面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柔性及多元动力约束活塞发动机概念,负载隔离式油液、油电集成动力概念。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50余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篇以上。王玲,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数字法学。近年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政府委托项目2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5项。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高志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而法治现代化则是其内在逻辑,法治在引导、保障和规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从法治视角构建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即通过加快构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体系,将低空经济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低空经济法治目标、法治理念、法治结构、法治进路等基础性理论问题,从而确立我国低空经济法治的功能定位和内容体系,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就法治基础而言,应确立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法治目标,采取积极风险防范主义的法治理念,建立软硬法混合模式的法治结构,适用多方协同治理的法治进路。就体系框架而言,低空经济战略立法是顶层设计,低空空域管理立法是关键因素,低空飞行监管立法是核心内容,低空经济促进立法是重要支撑。就规范构造而言,应重点建立健全低空空域开放共享制度、低空经济管理监督制度和低空飞行器监管制度。低空经济法治建设应注重内在功能协调,着重处理好军航与民航之间的关系、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之间的关系、创制新法与清理旧法之间的关系和立法与执法之间的关系。(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高志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兼任中国航空学会航空产业与政策法规研究会主任、江苏省法学会低空经济法治研究基地主任等。主要从事经济法、民航法研究。承担20余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7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人工智能赋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未来方向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庄茁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的低空经济及其数据驱动应用,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路桥监测、智慧农业农村等,已经展露出低空经济创造的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农林作业(如喷洒和播种)、森林防护(如防火安全监测)、航空摄影与遥感测绘(如地理信息采集)、矿产资源勘查、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护、高层建筑结构和道路桥梁健康监测、低空鸟瞰的民间旅游业务、海上石油生产保障与海洋监测、海事巡航执法与海上救助勤务,以及海洋资源监测等关键事务。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构成丰富,涵盖从飞机设计和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全过程,主要环节包含整机制造、基础配套(如航空电子设备和发动机)、运营服务(含客运、货运和飞行培训)、机场建设与运营、空中交通管理以及政府和军方的监督保障与空域协调,等等。低空经济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高端人才密集型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地方政府应理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空经济,明确产业定位,找到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模式,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将为智慧城乡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发展低空经济,不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庄茁,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断裂力学、计算力学和飞行器结构强度。主要成果有:提出基于连续体的壳体断裂力学统一计算理论和方法,分析设计“天和”核心舱壳体结构,分析和实验验证大飞机整体机翼壳板结构的断裂可靠性,西气东输天然气钢制管道动态断裂的可靠性评估等。
低空经济的背景、内涵与全球格局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用航空系主任 吕人力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既是航空业技术与市场深刻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产业链优势,构建航空业又一个百年全新格局的重要机遇。全球航空业已多年陷入寡头垄断、创新减缓、应用受限、规模萎缩的被动局面。当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大幅进步对航空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开辟了航空业百年一遇的低空经济新赛道。在航空产业与基础产业的技术代差中诞生了以低空技术体系与城市应用为特征的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通过颠覆性创新孕育新一代航空技术体系,展现全新航空性能与应用场景,从而实现航空业生产力跃升,拓展全新航空市场,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当前国际低空经济在制度体系、技术开发、产业链基础、创新战略等领域呈现不同格局。以我国为代表的航空新兴国家引领低空经济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低空技术具备融合替代传统航空技术并在21世纪末改变整个航空产业技术底座的潜力。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等优势,同时面临大众化、关键技术、深化改革与新型监管等挑战,迫切需要形成有关低空经济的战略共识、技术共识与市场路径共识,为我国在全球航空业发展中贡献变革性推动力量创造条件。(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吕人力,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用航空系主任、研究员,民航通用航空运行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空中交通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中国通用航空产业蓝皮书》《中国民用无人机蓝皮书——中国民用无人机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1》等著作,发表论文和行业研究近百篇。
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欧阳桃花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与技术突破的新引擎。低空经济具有空间多维性、产业整合性、技术经济性等特征。未来,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须回应好“如何实现制造产业与新场景的互通互融,创造低空经济新业态”这一核心议题,处理好航空器的效率与安全、研制与运行、空域的开放与管制三大关系。构建低空航空产品创新与场景创新相融相促的低空经济理论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关键行动”与“三个关键条件”。
“两个关键行动”分别是低空航空器产品创新和场景创新。一方面,产品创新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产品的自主开发为核心,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场景创新以挖掘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核心,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二者一体两面,产品只有应用到具体场景中才能发挥其价值,而场景只有包含对应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需求。场景孕育了产品,而产品创新又驱动了场景创新,二者相融相促共同打造低空经济新业态。
“三个关键条件”分别是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保障、中观层面的产业生态构建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宏观层面应关注空域管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政策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差异化政策以最大化释放政策效能;中观层面应关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以期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生态发展;微观层面应关注低空企业整合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新业态发展的路径与模式。低空经济理论模型是推动促进低空经济增长的理论创新,为拓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15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欧阳桃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