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以需求理论为牵引,系统推进课程内容、形式与保障创新,是提升“文化养老”质量的有效途径。

文/张宏文 杨敏 温雪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度老龄化地区,张家口市60岁以上人口109.44万,占全市人口比重为23.54%,目前全市18所老年大学服务3535名学员,但课程供给与老年人日益多元化、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矛盾。

老年教育课程作为核心资源,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的实现。张家口老年开放大学(张家口开放大学)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传统的以休闲娱乐、养生保健为主的课程模式难以适应“60后”新生代老年群体对技能提升、社会参与、精神成长的新期待。霍华德•麦克拉斯基的“需求幅度理论”为系统诊断课程问题、科学规划建设路径提供了关键的理论透镜。其将老年学习需求分为四个层次:一是适应性学习,应对生理变化,掌握生活技能(如智能手机、养生保健);二是休闲性学习,满足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如艺术、摄影);三是社会性学习,贡献余热,融洽关系,实现社会价值(如职业技能、志愿服务、家庭关系);四是超越性学习,探索生命意义,坦然面对衰老(如生命教育、哲学)。

诊断:需求理论视角下的课程供给不平衡 

首先,课程类型不平衡。基于需求幅度理论框架,我们发现,张家口老年开放大学2024年的24门线上课程中,适应性学习需求包含养生保健类和生活技能类,主要有中医养生、健身瑜伽、八段锦、智能手机应用等,占总课程的33%;休闲性学习需求课程主要是文化艺术类,其中包括汉字文化、诗词鉴赏、合唱、诵读、摄影等,占总课程的50%左右。但是社会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包含职业技能类、人际关系类、志愿服务类存在严重缺位;对于超越性学习需求,包含的生命教育类课程严重不足。

其次,老年教育课程的同质化严重。据统计,学校现有的老年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养生保健类、生活技能类、文化艺术类和修身养性类,而信息技术类、心理健康类、权益保障类等适应性学习和休闲性学习课程均未有所体现。老年教育课程以文化娱乐和养生保健为主,占总体课程的80%以上,缺少差异化、层次化的课程。总体来说,老年教育未能按照老年人需求层次理论实施分类分层教育,不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学习需求。

最后,课程的设置存在校际不平衡。从课程数量来看,张家口老年开放大学线上线下课程共有24门,而同类型承德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的课程有64门。从课程类型上来看,承德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的课程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承德开放大学老年教育适应性学习和休闲性学习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社会性学习和超越性学习需求上同样缺乏课程设置。

实践:需求导向的课程建设创新路径

基于需求幅度理论,张家口老年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可以通过规范课程教学、创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以及强化课程保障这几个方面来构建起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是推行教育教学新标准,夯实建设基础。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老年大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学校编写适合本区域本领域的老年课程标准,编印课程标准,从教学专业角度出发,注重科学性、计划性,以人为本,注重广泛性、实用性;立足适应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要求和满足老年人参与学习的新期盼,以本校教学计划和讲义为基础,参考学历教育教学大纲,充分考虑老年人学习需求、接受能力和身心特点,参考学历教育课程标准和老年教育先进地区课程大纲,确定课标模版,编印符合自己学校需求的老年教育课程标准。

二是创新课程内容,满足多元需求。围绕适应性、休闲性、社会性、超越性四大学习需求,完善课程体系,重点加强社会性与超越性课程建设。

开发老年人寻求就业的技能型课程。针对60—70岁“青年老年人”再就业需求,学校开发实用技能课程,让老年人学习一些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获取资格考试证书;参考日本在老年教育技能型学习中每年向老年学员发起“向一门考试挑战”的活动,激发老年学员学习技能的目标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年教育当中也应当提供劳动仲裁类的学习内容,帮助老年人在再就业过程中保护自身的权益。

开发老年人转变角色的关系类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不断由社会的中心地位上撤退下来,由于家庭角色、社会角色逐渐边缘化,老年人容易失落和焦虑。现在大多数城市的空巢独居老人居多,老人同辈群体交流互动较少,子女忙于工作对老人关心和关注较少。部分老人无法摆脱无聊、孤独的生活环境,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在老年人的角色困境中,老年教育需要开设助力老年人角色改变的课程,如联合社区为老年人开设的“银龄课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帮助老年人转变思想,缓解消极情绪。再如,学校开设的居家照护类的课程,帮助老年人重新转变家庭关系,帮助低龄老年人获得照护家人以及高龄老年人的知识与技能;开设社会适应类课程,将思想文化、国家化理念以及退休相关的事项安排在课程当中,使老年人与当代社会不致脱节。

开发老年人生命教育的超越类课程。学校以现阶段老年人生活为素材,涉及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理、心理和健康等,充分考虑生活化的教学体验,建立朋友式的师生、生生关系,积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老年人在课堂中乐于所学、勤于所学。在这样的课程中,老年人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帮助老年人重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例如,蔚县老年开放大学传承非遗文化“蔚县剪纸”,设立“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为老年学员开设“银龄课堂”,传授剪纸技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是丰富课程形式,拓展学习空间。首先,实施“互联网+老年教育”策略,通过公众号接入教务系统,实现在线报名、缴费、选课,并提供“一对一”操作指导;利用“空中课堂”推送精品课程资源,衔接线上线下教学;打造网络教学示范点,按需排课,发挥引领作用;依托在线平台开发通用学习资源,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缓解师资短缺。例如,学校推出的“银立方智养e学堂”项目,聚焦“医养结合”与“智慧助老”双赛道,以“数字化+人文”为驱动,打造集知识传授、技能实训、社群服务于一体的教育平台。

其次,组织文化游学活动。坚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融入老年大学课堂教学,组织游学活动,将课堂的理论教育向课外文化体验延伸。学校可以组织老年学员定期到文化富集地开展游学体验课程,通过描摹风景、吟诗作对、交流体会等方式实地感悟传统文化底蕴,在笔墨情趣中提升人文素养;还可以依托老年大学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名师讲述当地传统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学习的过程中“活”起来,进一步提升老年学员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构建“志愿服务”格局。激发老年学员“老有所为”热情,组织围绕红色宣讲、技能服务、社会治理等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养老”成果进基层、乡村、万家;探索“医、养、教”融合模式,鼓励养老机构与老年学堂合作,通过课程、讲座、展示等形式推进养教结合,丰富教育内涵。

四是强化课程保障,筑牢发展根基。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统筹多方力量。构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保障体系: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预算并确保增长,列入社会发展规划与成人教育规划;鼓励社会力量(慈善机构等)支持;动员社会人士资助建设。例如,张家口老年开放大学联合张家口农商银行,创建全省首家“教育+养老+金融”大好老年教育学苑,搭建“学习—生活—社交”全场景服务平台。利用轻资产模式破解三大难题,利用银行网点闲置空间打造“金融+教育”复合场景,降低场地成本。构建“财政补贴+企业赞助+学员自筹”可持续资金链。组建“专业教师+行业专家+银发志愿者”队伍,激活社会资源。目前,该模式已在宣化、蔚县等县域推广。

其次,加大师资保障,打造“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平台,将老年教育课程纳入教师必修内容,定期开展专家培训、讲座、工作坊、观摩交流,建设高水平队伍。建立教研基地,吸纳社区优秀教师为专兼职教师,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保障专业水平均衡。合理提高课时费及补贴,落实“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久劳多得”;关心教师困难,营造温暖工作环境。

最后,推动立法保障。借鉴国内外经验,立足本地实际与需求,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立法,明确政府、社会、个人权责,将学习型城市建设、老年教育促进工作纳入法规条例,保障老年群体学习权益,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

(张宏文,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敏,讲师;温雪,讲师。张家口开放大学。)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7月刊(总第116期)

以需求为尺,构建多元课程: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86465359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service@parim.net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