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正日益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标准体系是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核心纽带,其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产业规范化发展至关重要。伴随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它不仅关乎产业的规范化与可持续成长,更对飞行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应用深化、行业协作水平提升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具有深远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系统探讨低空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有关内容。
一、低空经济的定义与体系
低空经济是指依托各类低空飞行器(包括有人与无人驾驶航空器)及其运行活动(如运输、作业),带动多领域协同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其产业构成包括: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如起降场、空管系统)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
产业链结构清晰:上游聚焦航空材料、动力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生产;中游负责飞行器整机组装制造;下游则广泛覆盖飞行运营、物流配送、空中游览等应用场景。
二、低空经济标准化核心价值

1. 保障安全运行:统一标准规范飞行器设计制造、维护保养及操作流程,有效管控风险,守护生命财产安全。例如,严格的适航认证标准是确保飞行器安全状态的基础。
2. 促进产业协同:标准化能消除技术壁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作。如统一的零部件标准可实现跨厂商兼容,提升生产效率。
3. 增强市场竞争力:符合标准的产品与服务更具市场公信力与竞争力,助力企业拓展市场,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4. 优化资源配置:标准引导可避免重复投入与资源错配,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
1. 体系尚不健全:现有航空适航标准主要面向传统飞行器(固定翼、直升机),针对eVTOL等新型低空航空器的独特设计与性能,缺乏专项适航标准。同时,通信导航监视、通航机场/起降点、安全风险管理等领域也亟待统一标准。
2. 制定过程复杂:产业融合了无人机、通信、导航等多领域技术,需求各异,标准制定需高度协调,难度显著。
3. 更新滞后于创新:行业高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但标准制定修订流程严谨,难以实时匹配技术迭代速度。

4. 国际协调障碍:各国标准制定机制、内容及认证要求差异形成壁垒,阻碍产业国际化进程。
5. 配套机制待完善:产业处于初期,监管框架与认证体系成熟度不足,标准执行监督与认证流程需进一步健全。
四、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重点方向

1. 适航认证标准:构建面向低空/城市空域飞行的专项安全标准,统一安全评估、失效分析等技术要求,明确电池热管理、安全防护、电力冗余等关键指标。如:制定高功率充放电电池管理规范,推动回收体系标准化;统一电池组规格,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
2. 通信导航监视标准:确立确保飞行中有效通信、精准导航、可靠监视的技术规范,涵盖设备性能及操作要求。
3. 基础设施标准:制定通航机场/起降点的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营标准,规范起降平台尺寸、安全、流量控制、通信等要求,实现充电设施标准化,明确选址规划、空间布局及与交通枢纽的衔接标准。推进维修维护标准化以降低运维成本。
4. 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建立保障公共安全的风险防控体系标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管理、安全管理体系、事故处置、监控审核等。系统制定应对非合作目标、对抗行为的主动/被动安全防护标准。
五、推进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关键策略
1. 强化统筹协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跨部门(军方、民航等)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2. 鼓励多元参与: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力量参与标准全流程(制定、修订、实施)。发挥协会桥梁作用促进交流;支持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贯标提质。
3.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各国机构交流合作,推动标准互认。引进先进标准技术,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4. 完善监督评估: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加强执行情况的检查与效果分析,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标准有效落地,护航产业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公众号 万维基准
